實證真的有效的選股六大因子

By | 2017-03-09

XS跟其他程式交易平台,最大的差異就是把選股的邏輯放到交易策略的流程中,這麼做,跟傳統的程式交易者看法有落差,傳統的程式交易者覺得策略其實不是issue,資金管理才是issue,所以我很常被問兩個問題:1.同樣的策略,應用在不同的選股標準上,真的有差嗎?  2.什麼樣的選股策略真的會影響勝率?

要回答這個問題,得像白頭宮女話當年,有空的朋友就請聽我細細道來:

早先,我們入行的時候,約莫是1990年代初期,當年的主流意見是,你想要有比較高的收益率,就要冒比較大的風險,報酬是風險的補償,學者把一檔商品的報酬率分成兩部份,最大的部份是貝他beta,貝他就是風險的補償,但在同樣風險下硬是比別的商品多出來的報酬就稱為alpha阿法,所以我們幹基金經理人的,就是想辦法創造alpha,也就是打敗指數。

要怎麼打敗指數呢?  以前我們的做法是GOYAKOD,Get Off Your Ass and Knock on Doors,每天抬著我們的屁股去敲上市公司的門,說穿了就是賺資訊不對稱的錢。

後來學界及MSCI的研究指出,在同樣的風險底下,有幾個篩選股票的因子,可以提高報酬,也就是Alpha是可以透過選股跑出來的。

經過了無數專家學者的努力,他們發現,有六個因子可以在同樣的風險下提高報酬率,MSCI把這樣的概念畫成下面這張圖

FACTOR BETA

這六個因子分別如下:

1.基本面價值因子 Value Factor

這裡最常被用到的就是淨值市值比

2.規模因子 Size Factor

規模可以用股本來當標準

3.波動度因 子 Volatility Factor

跟一般人的想法不大一樣,要創造超額報酬,反而是波動愈小愈好

4.殖利率因子 Yield Factor

現金股利殖利率

5.經營品質因子 Quality Factor

像是穩定的營運現金流量

6.動能因子 Momentum Factor

過去一年表現比市場好的比較OK

MSCI認為,這六個因子,可以創造超額報酬,以下面這張圖為例,在雷曼事件後到2015年底裡,小型股的表現就是比大型股要好。

SMALL

這幾年,隨著量化分析的環境愈來愈完備,市場不斷有人提出新的選股因子,這些因子宣稱的是,它們雖然可能讓投資組合冒比較大一點點的風險,但帶來的報酬可能遠比增加的風險還高,晨星創造了一個名詞叫Smart beta來代表這樣的概念,市場開始出現愈來愈多的這類型基金。

這樣的趨勢發展,代表找到對的選股因子,其所組成的投資組合,確實可以創造更好的投資績效。

這樣的發展,就回答了傳統程式交易者的疑問

  1. 是的,選股策略如果寫的好,交易策略的勝率會比較高
  2. 上面六個因子是實證真的有效的,往這六個方向去訂選股策略,是可以work的,當然除了這六個之外,有愈來愈多人投入這方面的研究,也找出了更多的因子,我的一貫原則是: 實驗是檢驗真理的唯一道路,不斷的試,有效的,就留著用,沒有效的,就算人家說破嘴,照樣打槍

 

 有效的選股因子,的確可以提高交易的勝率,也可以降低風險。

我理解市場上有大量的程式交易者,強項在寫程式,所以對於資金管理及策略優化有很強大的數理分析能力,但有的時候,不妨抬頭看看像MSCI這種請了一大堆高手在作研究的公司,他們在量化的道路上,發現了什麼有趣的事情,也許,可以產生更多的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