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股版投資怪傑之十六~ 用經營者的角度在挑股票的學弟

By | 2021-07-29
昨天在看Jenny寫的美股投資學時,Jenny寫道: 從經營者的角度,找到值得投資的好公司,這讓我想起了一位本身也是經營者的學弟,以及他從經營者看投資的選股哲學。
我這位學弟跟我有很多相似之處,他也是來自中南部,我跟他去KTV時,會合唱伍佰的熱淚晚班車,他也是在網路泡沫前創業,商業模式也是B2B 不過他的客戶遍佈各種B2C的行業,跟我們只專注在金融業相比 他的觸角更廣闊 看的世面也更多。
由於都是商科背景,所以在還沒有創業之前,我們都會作股票投資,創業後有更多的體會,在投資方面,就更有共鳴,Jenny說的從經營者的角度挑股票,我這學弟算是身體力行,他的投資邏輯就一條: 找到辛苦多年後,要開始大量複製成功經驗的公司。
這個投資邏輯跟他的創業歷程有很大關係,他創業的前幾年經歷過網路泡沫,也到大陸去闖盪多年,創業的資金,燒到快見底,最終他找到了一個新的產品定位,在十多年前就開始走B2B的Saas模式,剛好搭上電子商務列車,業績開始猛爆性成長
所以他的投資邏輯就變成專注投資在,已經證明這商業模式可行,開始要大量開分點複製成功經驗,或是把產品銷往世界各地的公司
我舉他推荐給我的明牌,來說明他的這個概念
先舉5904寶雅為例,他十多年前就跟我推荐這家公司,他要我去這家公司開的店逛逛,我想說我一個大叔去這種店會被當怪叔叔,後來跟兒子騎車環島,在中部剛好踫到有一家店,硬著頭皮走進去逛了一下,就聽懂他的意思了。
他說這家公司在百貨業中,瞄準了年輕女生喜歡多樣化,個性化 中低價位美容等相關商品的市場 從南部起家,這家公司切進了一個以往被忽略的客群 女為悅己者容,他覺得這一塊市場做的起來。這家公司的業績,隨著它持續的擴點,會持續的成長,而且一旦它有經濟規模之後,進貨的成本更以壓的更低,到時候它的獲利成長速度,會比營收的成長速度還快 我查了一下,他報我這檔時,寶雅才只有40多個分點,現在好像超過兩百個點了
這家公司剛上市時,2008-2012年左右,6億資本額,一年做50-60億左右的生意,每股賺4元左右,但隨著分點的持續擴增,現在一年營業額做到170多億 。 去年EPS更達到21元
所以他對單點做的很有成績,已經證明是可以持續複製的商業模式,然後開始大量擴點的公司,都非常的有興趣,這幾年,他陸續報給我同樣概念的公司,還有瓦城,85度C 六角等
他也把同樣的概念用在美股投資上
他認為如果一家公司的產品在美國大賣,一旦這家公司開始往全球擴展生意,就非常值得注意,先前他用這樣的概念投資的公司包括星巴克,臉書,Netflix 近幾年則是投資zoom及slack
他作為XQ這麼多年的使用者
從以前到現在,講來講去,就這麼一千零一招,所以他對XQ唯一的建議就是多給他這方面的新聞,讓他可以第一時間就知道,那些美國及台灣新掛牌的公司,符合他的選股邏輯,像我們推出的新公司老板影音專訪,他就很喜歡
他認為,公司的經營者如果適度的講清楚接下來他要做什麼 是可以吸引到認同他思維的長線投資者
以上是我這位學弟的投資邏輯
XQ的使用者裡,有幾位確實本身有不錯的事業,有幾位公司都上市櫃掛牌了,有機會我再來挖看看有沒有其他可以分享的想法
可能是顯示的文字是「寶雅(5904) 經營續效 2020 15K 10K 90% 每股營收(元) 179.54 營業收入(百萬) 17,539 稅後每股盈餘(元) 21.6 稅後净 稅後净利(百萬) 2,110 250 200 150 500 100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15 2013 2020 2014 2015 2019 977 2016 2017 17,539 2018 2018 977 2019 2,606 15,788 977 2,110 2,359 14,084 179.54 1,887 133, 26.68 161 62 709 21.60 144. 24.15 19.31 21.83 17.50 」的圖像